疫苗與接種
乙型肝炎
一、疾病概況
乙型病毒性肝炎(viral hepatitis type B,簡稱乙肝)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,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?yōu)橹鞯囊环N傳染性疾病,臨床表現(xiàn)以消化道癥狀為主(如食欲減退、全身乏力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黃疸等),同時伴有全身其他癥狀,病程遷延,易轉為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及肝癌。
l 傳染源
凡是血液中可以檢測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陽性者(特別是HBV DNA陽性者),包括急性乙肝、慢性乙肝、乙肝相關肝硬化和肝癌、乙肝病毒攜帶者,都是傳染源。
l 傳播途徑
HBV主要通過母嬰傳播(包括宮內傳播、產程傳播和產后傳播)、血液傳播(如被HBV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等)、性接觸傳播(與HBV陽性者發(fā)生無保護性性行為)等。
l 潛伏期
潛伏期通常為45~180天,平均60~90天。
l 易感人群
人群對HBV普遍易感。嬰幼兒因免疫系統(tǒng)不夠完善,感染后極易轉為慢性HBV攜帶者,成年后發(fā)生慢性乙肝、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增加。此外,由于某些特殊人群暴露乙肝的風險較高,比如醫(yī)務人員、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、器官移植患者、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、男男性行為者或有多個性伴侶者、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,相比于普通人群其感染的風險更高。
二、流行病學
l 國內疾病流行情況
我國曾是HBV感染高流行區(qū),1979~1980年和1992年兩次全國病毒性血清學調查結果顯示,全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別為8.83%、9.75%,估算我國有將近1.2億人為HBV 攜帶者。2006年全國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中國1~59歲人群HBsAg流行率為7.18%,由高流行區(qū)轉為中流行區(qū),兒童HBV 感染率明顯下降, 1~4歲HBsAg流行率為0.96%,5~14歲為2.42%,15~19歲為5.4%,而成人的HBsAg 流行率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。2014年全國1~29歲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1~4歲、5~14歲和15~29歲人群HBsAg流行率較2006年進一步下降,分別為0.32%、0.94%和4.38%。據推算,目前我國全人群HBsAg流行率約為5%~7%,現(xiàn)有慢性HBV感染者約8,600萬。
l 國際疾病流行情況
根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2019年全球約有慢性HBV感染者2.96億(2.28億~4.23億),約占全球總人數的3.8%。其中,美洲區(qū)約500萬(300萬~1,200萬)、歐洲區(qū)約1,400萬(1,000萬~2,200萬)、西太平洋區(qū)1.16億(0.95億~1.42億)、非洲區(qū)8,200萬(6,200萬~1.15億)、東地中海區(qū)1,800萬(1,400萬~2,400萬)、東南亞區(qū)6,000萬(4,500萬~1.21億);非洲區(qū)和西太平洋區(qū)慢性HBV感染者約占全球總感染者的67%。全球每年新感染人數約為150萬人,約有82萬人死于乙肝,主要為肝硬化和原發(fā)性肝細胞癌。
三、病原體及致病機理
l 病原體特點
HBV是一種直徑為42nm的有包膜的DNA病毒,屬嗜肝DNA病毒科,由外膜和內核兩部分組成。外膜厚27nm,由蛋白質和膜脂質組成,稱作HBsAg。HBV主要有adw、ayw、adr和ayr四個血清型,各亞型之間臨床癥狀沒有差異,因為擁有共同的決定簇a,針對一種亞型產生的保護作用,也對其它亞型具有保護力。HBV至少有9個基因型(A~I),我國以B型和C型為主。
HBV對外界環(huán)境抵抗力較強,它對熱、低溫、干燥、紫外線以及一般濃度的消毒劑都是耐受的。在121℃高壓20分鐘、100℃干烤1小時、100℃直接煮沸10分鐘才可滅活HBV。環(huán)氧乙烷、戊二醛、過氧乙酸和碘伏對HBV也有較好的滅活效果。
l 致病機理
HBV主要感染肝臟,雖然在其他器官組織中,也能檢測到HBsAg,但沒有證據表明HBV在肝細胞以外的其他位置進行復制。多數試驗表明,HBV感染并不會直接造成細胞病變,肝細胞損傷是病毒蛋白感染肝細胞過程中產生的細胞免疫損傷。
人體感染HBV后可表現(xiàn)為急性肝炎,也可形成慢性肝炎,并可進一步發(fā)展為肝硬化和肝癌。乙肝慢性轉歸的決定因素是感染時的年齡,1歲以內的嬰兒感染HBV后近90%的感染者會轉為慢性,1~4歲新感染者中,慢性轉歸的比例為30%~50%,而成人感染后發(fā)展為慢性的比例為5%~10%。新生兒出生時感染的病毒會持續(xù)存在,主要是由于新生兒對病毒抗原的免疫耐受,而成年人感染后發(fā)展為慢性可能與T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有關。
四、臨床特征和診斷
l 臨床表現(xiàn)
按照感染HBV后的疾病進程,臨床診斷可以分為HBsAg攜帶者、急性乙肝、慢性乙肝以及肝硬化、肝癌等。
①HBsAg攜帶者
指血清HBsAg陽性>6個月,血清HBV-DNA可檢出,1年內連續(xù)隨訪3次以上(間隔3個月)谷丙轉氨酶(ALT)和谷草轉氨酶(AST)均在正常范圍,且無慢性肝炎的體征如肝掌、蜘蛛痣、脾腫大等。肝組織學檢查無明顯炎癥、壞死和纖維化改變。
②急性乙肝
近期出現(xiàn)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及消化道癥狀,或伴有尿黃、鞏膜及皮膚黃疸;血清HBsAg陽性,ALT和AST升高等;有明確證據表明6個月內曾為HBsAg陰性或者乙肝病毒核心抗體(抗-HBc) IgM陽性1:1000以上或者肝組織學檢查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變或者恢復期血清HBsAg陰轉,乙肝病毒表面抗體(抗-HBs)陽轉。
③慢性乙肝
HBV急性感染超過6個月HBsAg仍然陽性或者發(fā)現(xiàn)HBsAg陽性超過6個月,血清可檢出HBV DNA,ALT持續(xù)升高或者反復波動,肝臟組織學檢查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學改變,可伴有肝掌、蜘蛛痣和肝、脾腫大等體征,也可有白蛋白降低、白/球比例倒置、膽紅素升高、凝血因子異常等。
④乙肝相關的肝硬化和肝癌
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及表現(xiàn),伴有脾功能亢進,或食管、胃底靜脈曲張,或腹水即可診斷為乙肝肝硬化。影像學檢查也有肝硬化的表現(xiàn),肝組織學檢查為彌漫性纖維化及假小葉形成。
有慢性乙肝病史及表現(xiàn),影像學、組織學及相關化驗均支持肝細胞癌診斷者即可確診為HBV相關的原發(fā)性肝細胞癌。
目前尚無可有效清除HBV的藥物。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,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,延緩和減少肝臟失代償、肝硬化、肝癌及其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,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是目前慢性乙肝的主要治療目標。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、免疫調節(jié)、抗炎和抗氧化、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,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,只要有適應證,且條件允許,就應進行規(guī)范的抗病毒治療。
l 診斷
乙肝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流行病學史、臨床表現(xiàn),結合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診斷,其中實驗室檢查主要是對乙肝血清標志物檢測。與乙肝相關的抗原和抗體包括HBsAg、抗-HBs、抗-HBc(IgG和IgM)、乙肝病毒e抗原(HBeAg)和乙肝病毒e抗體(抗-HBe)。在HBV感染的不同階段,至少會存在上述的一種血清學標志。
HBsAg陽性即表明是HBV感染。在新感染的病例中,感染后3~5周內HBsAg是唯一可檢測到的血清標志物。抗-HBc則出現(xiàn)于急性HBV感染初期或恢復期,可終生攜帶。其中,抗-HBc IgM可在急性感染初期檢測到,在慢性乙肝病例急性發(fā)作期也可檢測到。急性或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均可以檢測出HBeAg,其檢出與病毒復制能力直接相關。
l 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
通過自然感染可獲得持久免疫。典型表現(xiàn)就是能夠檢測出抗-HBs和抗-HBc雙陽性,且這兩種標志物可持續(xù)終生。
五、疫苗免疫預防
l 疫苗工藝和種類
目前,全球使用的乙肝疫苗均為重組蛋白疫苗。我國現(xiàn)用乙肝疫苗分別采用釀酒酵母、漢遜酵母和中國倉鼠卵巢(CHO)細胞表達系統(tǒng),在體外表達S蛋白(HBsAg),輔以氫氧化鋁佐劑制備而成,主要劑型包括10μg、20μg和60μg。
l 免疫策略
1992 年,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,在全國推行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工作。2002年,將乙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,對所有適齡兒童免費提供乙肝疫苗,允許收取少量的接種服務費。2005年6月起,全國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全部免費,不再收取接種服務費。2009~2011年,對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種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的兒童實施接種補種。2010年,開始實施孕產婦產前HBsAg篩查及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聯(lián)合接種的試點工作。2015年,該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施。
l 免疫程序
乙肝疫苗按“0-1-6月”程序共接種3劑次,第2劑與第1劑間隔1個月,第3劑與第1劑間隔6個月。
新生兒接種:
第1劑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,第2劑在1月齡時接種,第3劑在6月齡時接種。①重組(酵母)乙肝疫苗:每劑次 10μg,不論產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陽性或陰性,新生兒均接種10μg的乙肝疫苗。②重組(CHO)乙肝疫苗:每劑次10μg或20μg,HBsAg陰性產婦所生新生兒接種10μg的乙肝疫苗,HBsAg陽性產婦所生新生兒接種20μg的乙肝疫苗。
HBsAg陽性產婦所生新生兒,可按醫(yī)囑肌肉注射100國際單位HBIG,同時在不同(肢體)部位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。
HBsAg陽性或不詳產婦所生新生兒建議在出生后12小時內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;HBsAg陽性或不詳產婦所生新生兒體重<2000g者,也應在出生后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,并在嬰兒滿1月齡、2月齡、7月齡時按程序再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接種。
危重癥新生兒,如極低出生體重兒(出生體重<1500g者)、嚴重出生缺陷、重度窒息、呼吸窘迫綜合征等,應在生命體征平穩(wěn)后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。
建議HBsAg陽性產婦所生兒童接種最后一劑乙肝疫苗后1~2個月進行HBsAg和抗-HBs檢測。若發(fā)現(xiàn)HBsAg陰性、抗-HBs陰性或<10mIU/ml,可再按程序免費接種3劑次乙肝疫苗。
補種原則:若出生24小時內未及時接種,應盡早接種。對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,需盡早補種,補齊未接種劑次。第2劑與第1劑間隔應不小于28天,第3劑與第2劑間隔應不小于60天,第3劑與第1劑間隔不小于4個月。
六、其他防控措施
1. 病人管理:HBV感染者無需采取特別的隔離措施,只需采取防止暴露于血液及體液的通用防范性措施,如對血液或感染性體液污染了的器具進行隨時消毒。
2. 切斷傳播途徑:加強采供血機構和血液制品生產單位管理、醫(yī)源性感染控制、以及對理發(fā)、美容、修腳等有可能發(fā)生經血傳播乙肝的公共場所的消毒管理等。
3.暴露后預防:如發(fā)生經皮膚(例如針刺)或粘膜接觸可能含HBV的血液后,及時采取暴露后預防措施,包括HBIG和乙肝疫苗接種。
[1] Stanley A. Plotkin 主編, 羅鳳基等譯. 疫苗學(第6版)[M]. 北京: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 2016.
[2]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會. 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: WS 299-2008 [S].
[3]王富珍, 鄭徽, 孫校金, 等. 中國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成就與展望[J]. 中國疫苗和免疫, 2019, 25: 487-492.
[4]陸海英, 徐小元. 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(2019年版)解讀[J]. 臨床內科雜志, 2020, 37: 540-542
[5]疾病預防控制局. 國家免疫規(guī)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(2021年版)[EB/OL].